消化不良的概述
在晚期姑息治療的腫瘤患者中,研究調查表明厭食、體重下降、早飽感無論在發生率還是嚴重程度上均位居癥狀群的前十,其中早飽感的發生率為43%,嚴重程度位居第七位。而消化不良(dyspepsia)本身并不算是一種疾病,消化不良指的是集中于上腹部的急性、慢性或反復性疼痛或不適感,主要表現為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疼痛和上腹燒灼感,伴或不伴厭食、反酸、暖氣、惡心、胃灼熱等,成為消化系統常見的癥候群。
2006年羅馬III診斷標準對消化不良的主要癥狀給予的定義如下:
1. 餐后飽脹 食物長時間存留于胃內引起的不適感;
2. 早飽感 指進食少許食物即產生胃腸過度飽脹的感覺,以致不能正常完成就餐;
3. 上腹痛 位于胸骨劍突下與臍水平以上、兩側鎖骨中線之間區域的疼痛,主要發生在餐后;
4. 上腹燒灼感 上腹局部的灼熱感,與胃灼熱不同。 胃灼熱是指胸骨后的燒灼樣疼痛或不適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特征性癥狀。
5. 總之,消化不良是指一組表現為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部疼痛或上腹燒灼感的癥候群,可伴厭食、噯氣、惡心、胃灼熱等。惡液質患者消化不良癥狀的產生可與消化系統腫瘤有關,也可由其他腫瘤或是消化系統疾病如胰、膽、肝臟疾病等引起。
分類
消化不良從病因上可分為器質性消化不良(organic clyspepsia,OD )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器質性消化不良是指由明確疾病如消化系疾病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膽系、肝臟、胰腺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引發的消化不良疾病引起的,各種消化腺消化酶分泌不足或肝臟膽汁分泌不足, 而產生的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元器質性疾病,或其臨床表現難以用器質性疾病解釋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持續性或反復發作性消化不良,如上腹疼痛或不適感,經胃鏡等檢查不存在器質性疾病,由于各種因素所致胃腸動力減低所致的消化不良,如心理壓力過大、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炎癥、飲食無規律、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惡液質患者存在可用疾病解釋的病因,同時伴有胃腸道動力異常,屬于器質性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