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營養支持實施方法的概述
惡液質患者營養支持的實施方法有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目前尚無充分的證據表明腸外或者腸內營養能夠完全逆轉患者的惡液質狀態。一篇納入了13項臨床研究1414名營養不良腫瘤患者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給予經口營養支持治療并未改善生存率。而另一篇納入15項研究的Meta分析提示給予相應營養支持治療可以帶來一定臨床獲益。最新一項在法國進行的多中心研究顯示應用家庭腸外營養可以提高腫瘤患者營養指標及生活質量。目前的觀點是給予臨床營養支持治療可以改善部分營養指標,如減輕體重下降,減少蛋白分解,增加體脂重量及維持氮平衡等。在營養支持小組的專業指導下給予膳食補充和營養支持治療,可能給惡液質患者治療帶來獲益。
腫瘤患者的惡液質狀態被認為是影響患者生存的一項獨立預后不良因素。對于惡液質患者來說,營養支持的目的并不是治愈腫瘤疾病,而是緩解癥狀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例如給予體重下降的惡液質患者營養支持治療時,目的不是增加其體重,而是維持體重,使患者通過營養治療,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和臟器功能,盡可能減少抗腫瘤治療產生的毒性反應,從而達到改善預后的效果。
患者的惡液質狀態越嚴重,生存時間可能就越短,從營養支持治療中獲益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在下列情況時,不建議給予營養支持治療:①患者接近臨終狀態,因為此時多數患者只需要極少量的水和食物來減少饑渴感,防止因脫水及血電解質紊亂而進一步加重病情。過度的營養治療反而會加重患者的代謝負擔,影響其生活質量。②患者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和多臟器衰竭時,原則上不考慮進行系統性營養支持治療。
在營養支持治療前,需要全面判定及評估患者全身營養和胃腸道功能狀況,根據綜合評估的結果制訂營養治療計劃,再結合病情選擇腸外或腸內營養途徑進行治療。在營養支持治療實施的過程中,無論腸外或腸內營養治療的患者,都需要密切監測岀入液量、血電解質水平、是否合并水腫或脫水的癥狀和體征等,并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營養支持實施方法及營養補充劑量。